進入春季,黃淮、華北和西北東南部麥區小麥陸續返青,江淮、長江中下游和西南麥區進入起身拔節期,云南部分麥區進入孕穗至灌漿期。隨氣溫逐步回升和苗情由弱轉壯,小麥主產區重大病蟲害開始上升為害,其中,條銹病在西南和漢水流域麥區進入點片擴展期,紋枯病、莖基腐病在黃淮和華北麥區進入始盛期,麥蚜、麥蜘蛛、白粉病在各大麥區處于始發期。截至3月7日,小麥重大病蟲害發生面積5967萬畝次,為2011年以來同期第5小,總體發生程度屬偏輕年份。
一、發生動態
條銹病在云南、四川、貴州、重慶、陜西、湖北、山東7?。ㄊ校?8個市(州)131個縣(市、區)見病,發生面積40.52萬畝,為2011年以來同期最小。西南麥區南部和東部進入擴散流行或點片發生期,但總體病情輕于常年同期。云南、四川、貴州和重慶4?。ㄊ校?2個市(州)118個縣(市、區)發生36.61萬畝,發生縣數和面積同比分別減少11.9%和19.2%,比2011—2020年同期均值分別減少21.2%和59.9%。其中,云南昆明、玉溪、曲靖、楚雄、普洱和貴州遵義、畢節共7市(州)11個縣(市、區)部分地塊呈擴散流行狀,云南中南部、四川東部和南部、貴州西北部共14市(州)34個縣(市、區)部分地塊點片發生,其他市縣為零星發生。漢水流域麥區病情開始集中顯現,湖北沿江地區多處見病。陜西、湖北2省5市12縣(市、區)發生3.91萬畝,發生縣數和面積同比分別減少84.0%和94.4%,比2011—2020年同期均值分別減少43.9%和90.5%。近一周內,湖北荊州和恩施共2市(州)5個縣新增病點,陜西漢中新增1塊病田,病情開始集中顯癥。
紋枯病在中東部主產麥區發生2534萬畝,為2011年以來同期第4小。其中,河南、山東、河北等黃淮和華北麥區發生較重,平均病株率為5%—8%,重發區域為河南東部和南部、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和西南部,河北、山東重發田塊病株率可達50%—60%,河南局地病株率達100%;湖北、安徽和江蘇等長江中下游和江淮麥區發生較輕,平均病株率0.9%—2.7%,主要發生區域為湖北漢水流域和安徽、江蘇的淮河以北麥區。
莖基腐病在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華北黃淮麥區發生791萬畝。其中,山東西南部、南部、西北部、北部麥區普遍發生,平均病株率4.15%;河南全省平均病田率7%,平均病株率1.4%,最高病株率23%,主要發生在豫北、豫東麥區;河北平均病株率1%—3%,主要發生在南部麥區。
白粉病在中西部麥區發生89萬畝,為2011年以來同期最小。其中,云南、貴州、四川等西南麥區病情相對較重,平均病葉率5.6%—13.5%,云南玉溪最高病葉率可達100%;湖北、陜西、山西等漢水流域和黃淮南部麥區病情較輕,平均病葉率0.1%—0.8%,湖北十堰最高病葉率為12%。
此外,根腐病在河南南部和河北局部,黃花葉病在河南南部、安徽局部均有一定程度發生。
麥蚜在大部麥區廣泛發生,發生面積700萬畝次,為2011年以來同期第5??;田間蟲量總體低于2021年同期。其中,西南麥區進入始盛期,平均百株蚜量,云南、貴州、四川為110—278頭,重慶為42.4頭;云南玉溪最高百株蚜量可達7560頭,但低于2021年同期的14500頭。中東部麥區處于始發期,平均百株蚜量,湖北為24.7頭,河南、江蘇、陜西為5—10頭,均顯著低于2021年同期的65.0頭和8—10頭;但局部麥區出現高密度田塊,如湖北京山百株蚜量最高達2000頭,河南南部百株蚜量最高達1000頭。
麥蜘蛛在東部主產麥區發生1812萬畝次,為2011年以來同期第5大;田間蟲量總體略低于2021年同期。平均每尺單行蟲量,湖北、山東、河南為23.8—33.5頭,陜西、江蘇、安徽、山西為7.2—8.8頭,均低于去年同期的10.2—37.8頭、3.8—14.8頭;但江淮和淮北部分麥區蟲量較高,最高每尺單行蟲量,河南南部1153頭、江蘇淮北2500頭。
二、下階段發展趨勢
據國家氣象中心預報,3月份,全國大部麥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安徽南部等地氣溫偏高1—2℃;西南南部和西北地區東部降水偏多,其中陜西中部、寧夏南部、甘肅東北部和云南南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氣象條件總體有利于小麥植株生長發育,對害蟲增殖擴繁和病害擴散流行極為有利。
預計下階段,小麥條銹病在西南南部麥區將進入擴散流行盛期,在西南東部和北部、漢水流域麥區將進入集中顯癥和點片發生期,長江中游、江淮和黃淮南部麥區將陸續見病,西南、陜南等冬繁區要做好病情控制、嚴控菌源基數,湖北、安徽、河南等“橋梁”地區要加強監測調查、嚴格“打點保面”,減緩病害向東、向北擴展速度,減輕中東部主產麥區防控壓力。麥蚜和麥蜘蛛將在中東部主產麥區進入始盛期,紋枯病和莖基腐病也會在前期發病較重的華北黃淮麥區進入水平擴展盛期,需要密切關注發生動態、及時實施達標防治,在拔節前壓低蟲口密度、控制病害擴展,為小麥健康生長和產量形成保駕護航。